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作文训练] 2024高考作文押题预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3-11-14 18:32     标题: 2024高考作文押题预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伟业,梦圆今朝。2020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他在讲话中提到: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从2012年底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今天,历经8年多;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天,历经40余年;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历经70余年;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今天,历经百年。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今天,以国家的名义,致敬千千万万为摆脱贫困矢志奋斗的人们,致敬我们伟大的时代和我们伟大的人民。”

在观看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同学们围绕上述材料展开热烈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庄子》

(2)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3)致广大而尽精微。——《礼记·中庸》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例文: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翻开《庄子》,感悟先贤的智慧,我被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深深折服。半个世纪前,董必武先生亲笔将它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如今人们再次来到石库门,在它面前久久驻足。这不禁让我忆起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始简毕巨——这是对党的百年伟大征程最好的概括。始虽简,力在细微幽隐;业必成,功垂盛世千秋。

积跬步之功,方至千里之远。凡事起于微小,必经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才能成业。就像愚公移山,一锹一篓运到北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像我们从呱呱坠地,长成栋梁之材,需要十几年的不断学习与磨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如今的九千多万;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红船,到华夏神州的红旗招展……我们明白,哪怕起点再微不足道,只要在日积跬步的征途上,心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终点必将呈现无尽的恢弘与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阴晦之处的苔花,也有盛放的追求与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原点,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是“始简”通往“毕巨”的灯塔航标。沿途风景虽好,勿忘为何出发。党在创业之始虽势单力薄,筚路蓝缕,历尽无数坎坷,但革命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不可摧。星星之火不灭,大有燎原之势,共产党人始终团结一心,历尽千般劫难,初心不改;一路驱除鞑虏,开辟家园;胸怀家国大业,共谋复兴。党的事业起点虽细微,但始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以支撑,为万世开太平,一路高歌猛进,砥砺前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事求是,是由“始简”通往“毕巨”的必由之路。百年风雨征程,党面对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实事”,始终采取审慎而“求是”态度,或迎难而上,或乘胜而为,攻破一个个难关,创造一段段传奇。面对地震、疫情,我们从不逃避退缩,而是积极精准施策,尽显人本关怀与大国担当;迎办世博、冬奥,我们敞开臂膀,为世界搭台,尽展文化自信与和谐理念。在起点处,我们微不足道,受尽凌辱与剿杀;在繁盛时,我们功业俱成,赢得瞩目与掌声。审慎知行,求是发力,为“始简”注入勇气和力量,必将朝“毕巨”前行。

合上《庄子》,翻开《党史》,我读到了一百年的力挽狂澜,我看到了一世纪的沧桑巨变。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我虽微不足道,但我愿丰满羽翼,以毕生之力,为平凡增添不凡。

一百年,党的事业由“始简”到“毕巨”,风雨兼程。一百年,仅是浩浩前路上的一个节点。我们从一个起点,到百年节点,我们不应满足于如今的盛况。未来,将由我们接棒,继续创造和奋进。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让我们从始至终,以终为始,上下求索,踏上新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句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第一则材料对这一句话进行了注释。第二则材料指出董必武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的题词就是这一句话。第三则材料指出众多参观者在这一句题词前久久驻足,颇有感触。可见,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这句话。

这句话引申为任何前程远大的事业,尽管在最开始的时候微不足道,但是完成的时候成就一定会变得非常巨大。这篇作文的材料采用的是引申出来的意思。那么,如何理解材料董必武在中共一大会址的题词和会址重新开馆后游人在题词前的久久驻足的关联?这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正如庄子名句的内涵所表达的:任何伟大的事业,在一开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需要心怀信仰和理想,保持昂扬的姿态,只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那未来一定是美好且光明的。新时代的“赶考”人会继续被这种精神所鼓舞。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在具体行文时,考生可结合党百年奋斗的里程碑式事件与成功经验,回答党和国家事业为什么能够做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同时,也要能够结合新时代新的征程与挑战,继前人之始,以己任为终,表达岁月不改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

立意:

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2.实现远大目标,从细微处做起。

3.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2.例文:

学习“楷模”精神,走好奋进之路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楷模精神,走好奋进之路”。

贫困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今天爬最高的山,走最险的路,去最偏远的村寨,住最穷的人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在这场长达8年的战斗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诠释了时代楷模的初心使命。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千千万万脱贫干部的努力,他们扶贫济困、埋头苦干,为了困难群众的幸福生活奉献一切,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对标脱贫攻坚“楷模”,我们作为时代青年要汲取脱贫攻坚精神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走好奋进之路。他们是时代的“标杆”,更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求学的路上,力求学得更努力,成绩更上一层楼,考个好大学,以便将来向这些楷模一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

脱贫攻坚楷模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脱贫路上义无反顾,毫不保留的努力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传承这种脱贫攻坚精神,埋头书本,全力以赴,努力拼搏,把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使命扛在肩上,循着楷模的足迹,继续走完他们没有走的奋进路。

以脱贫攻坚“楷模”为标尺,走好奋进之路,我们时代青年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严格的要求自己,着力增长自己的本领和才干,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怕苦不嫌累,乐观坚强,在崎岖的路上我们也能看到美好的未来。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2021年2月25日,国家隆重表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咱们班发出“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学习的倡议”:

1.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加入到扶贫队伍,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为扶贫攻坚战尽绵薄之力。

3.积极参加相关的扶贫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孩子们读书写字学知识。

4.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为政府的扶贫开发出谋献策。

5.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长大后为国家的扶贫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6.学习楷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示新时代青年形象的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7.要学习楷模不怕苦累,甘于奉献的精神。日常劳动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8.要学习楷模在工作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精神。以楷模精神对照自己、激励自己,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干起,夯实基础、学习到位,率先垂范、尽职尽责,真诚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文选刊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审材料,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首先明确任务指令:在观看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同学们围绕上述材料展开热烈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班会发言稿。这里明确了文体为“发言稿”,写作时在格式和内容上应该体现出来。然后审读材料,这是多则材料审题立意,但均围绕着关键词“脱贫攻坚战”,“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强调任务艰巨要善始善终;从第三段到第六段突出历经时间长,体现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坚持精神;“今天,以国家的名义,致敬千千万万为摆脱贫困矢志奋斗的人们,致敬我们伟大的时代和我们伟大的人民”,突出对脱贫攻坚战中涌现的人物的肯定、讴歌赞扬,核心词语有“奋斗”“奉献”“伟大”等等。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硕果累累。联合国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在减贫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使大约8亿人成功脱离贫困,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中国式减贫”给许多国家做出了榜样。

审任务,在观看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同学们围绕上述材料展开热烈讨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立意】1.扶贫首扶志,青年学生也要树立远大志向;

2.扶贫更要扶智,努力学习,让知识增长我们的才智,更好地服务于贫苦地区;

3.我们都是贫穷者(我们都需要扶贫)——“扶”,让精神富起来;

【素材】1.对标脱贫攻坚“楷模”,广大青年朋友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遇到挫折不懈怠,遇到困难不退缩,起到带头作用。脱贫攻坚楷模是一个时代的旗帜,我们要努力向他们靠齐,在奋进路上打下了一场场硬仗,获取一个个硕果。要沉下心、迈开腿,着力化解群众的烦心事,打开发展的困境,在人民需要的地方担当作为,坚持不懈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2.2021年,脱贫攻坚战到了决胜之时,也到了最吃紧的时刻,新时代青年更要时刻谨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警惕畏难思想、克服厌战情绪,以“弱鸟先飞、水滴石穿”的坚定信念一往无前,怀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勇立潮头。青年是时代的见证者。数年来,脱贫攻坚战果丰硕、捷报频传,中国即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消灭绝对贫困的国家,谱写人类减贫史上的华彩篇章。身处这样伟大的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该用奋斗浇筑梦想,用梦想点燃生命,勇做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3.“云南90后扶贫女干部车祸遇难,为工作曾两月走烂两双运动鞋”,我大为震惊,接着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把这篇报道看完。我了解到,这位女子名为王秋婷,作为扶贫工作者,她坚守着云南这座小村庄,时刻为当地人民着想。利用自身资源为蜂农扩大蜂蜜销路、坚持劝说辍学女孩重返校园、自费帮助村民购买日用品、崎岖的山路只有她走破的运动鞋知道她的痛和苦、白天到村民走访,晚上还要做信息整理、上报,工作忙碌,条件艰苦,但她一点都不抱怨,还在困难中活跃气氛,说点蜡烛工作也挺浪漫的.……正如王秋婷自己说的,扶贫队员就是冲在扶贫第一线的战士,如果退缩了,这个工作这个阵地就守不住了。

3.例文: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翻开《庄子》,感悟先贤的智慧,我被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深深折服。半个世纪前,董必武先生亲笔将它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这不禁让我忆起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始简毕巨——这是对党的百年伟大征程最好的概括。始虽简,力在细微幽隐;业必成,功垂盛世千秋。

积跬步之功,方至千里之远。凡事起于微小,必经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才能成功。就像愚公移山,一锹一篓运到北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像我们从呱呱坠地,长成栋梁之材,需要十几年的不断学习与磨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如今的九千多万;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红船,到华夏神州的红旗招展……我们明白,哪怕起点再微不足道,只要在日积跬步的征途上,心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终点必将呈现无尽的恢弘与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阴晦之处的苔花,也有盛放的追求与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原点,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是“始简”通往“毕巨”的灯塔航标。沿途风景虽好,勿忘为何出发。党在创业之始虽势单力薄,筚路蓝缕,历尽无数坎坷,但革命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不可摧。星星之火不灭,大有燎原之势,共产党人始终团结一心,历尽千般劫难,初心不改;一路驱除鞑虏,开辟家园;胸怀家国大业,共谋复兴。党的事业起点虽细微,但始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为支撑,为万世开太平,一路高歌猛进,砥砺前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事求是,是由“始简”通往“毕巨”的必由之路。百年风雨征程,党面对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实事”,始终采取审慎而“求是”态度,或迎难而上,或乘胜而为,攻破一个个难关,创造一段段传奇。面对地震、疫情,我们从不逃避退缩,而是积极精准施策,尽显人本关怀与大国担当;承办世博、冬奥,我们敞开臂膀,为世界搭台,尽展文化自信与和谐理念。在起点处,我们微不足道,受尽凌辱与剿杀;在繁盛时,我们功业俱成,赢得瞩目与掌声。审慎知行,求是发力,为“始简”注入勇气和力量,必将朝“毕巨”前行。

合上《庄子》,翻开《党史》,我读到了一百年的力挽狂澜,我看到了一世纪的沧桑巨变。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我虽微不足道,但我愿丰满羽翼,以毕生之力,为平凡增添不凡。

一百年,党的事业由“始简”到“毕巨”,风雨兼程。一百年,仅是浩浩前路上的一个节点。我们从一个起点,到百年节点,我们不应满足于如今的盛况。未来,将由我们接棒,继续创造和奋进。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让我们从始至终,以终为始,上下求索,踏上新征程。作文选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庄子的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并对其进行解说。含义有两层,第一层为“事物开始时简小”,第二层为“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意思是事物开始时候微不足道,但是完成的时候成就一定会变得非常巨大。

庄子的话体现一种哲学思想,反映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总是由开始的微小到不断强大的。“事物开始时简小”中的“事物”可指万物,如一粒种子、一滴水、知识,也可指某种现象,如农民种地、学生学习、个人创业,还可以是个体、群体甚至国家;“简小”则意为简单微小,引申开来,也可理解为弱小、简单、单一、微少、单调等;“宏大”意则与“简小”相对,意为复杂、巨大、强大、多样等。“将要完成时”则指经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必定”即一定。这句话的意思合起来则可以作如是理解:任何事物或现象在最开始时都显得微小、不起眼,但经过一定的发展,付出汗水和艰辛,坚持不懈,必定产生巨大的变化,如由微小而变得巨大,由不起眼而变得惹人注意。当然,这里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从“简小”到“宏大”的过程和条件,如果没有付出和坚守,没有斗志和毅力,那么也无法从“简小”发展到“宏大”。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在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谈如要成就伟大事业,应该如何做,也可结合党百年奋斗的里程碑式事件与成功经验,回答党和国家事业为什么能够做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还可以谈“简小”与“宏大”的辩证关系。

立意:

1.从简小开始,方能至于宏大。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不畏“将毕不巨”,畏“简而不始”。

4.例文:

细节决定成败

古往今来,不少人常常因细小的事而失败,但也有的人因细小的事而成功的。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

综观历史,不得不承认,注意细节的人更能干成大事。

“有别人在场的时候,不要自己乱唱,也不要用手指敲打或者用脚踢什么东西;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别人停下来时,不要自己走;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者看报,如果确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要请求。事先不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者写的东西,写信的时候,也别离得太近……”这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是些细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细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成是成长所必须的“维生素”。假如他不注意这些细小的事,从不顾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会让美国繁荣昌盛。

这就是成大事者注意细节,如果华盛顿不注意细节,他不会成为美国开国总统,更不会把美国建设得繁荣昌盛。可见,注意细节是华盛顿成为总统的基石。

卢瑞华说过:“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而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春秋时的子罕“不贪为宝”,清朝廉卿张伯行以“取一文,我为人不直一文”为铭,林则徐因自己容易发怒,自书“制怒”条幅挂于堂上,烟瘾特大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坚持不抽一支烟……

一滴水可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后天的修炼而成。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林则徐不注意他的弱点,他不会成为伟人;如果毛泽东不注意细小的事,一不留神就因细小的“疵”而掩了大“玉”。作文选刊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细节。在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役。输了一次战役,毁了一个王朝。可见,不注意细节,有可能无以成大事。

细节是成功的基石。哈维•费尔斯通说过:“成功是细节之子”。米开朗琪罗说:“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李斯也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所以,如果想成功,做事就应该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则经典中的名句组成,讲述了行事中“大”与“小”的关系。第一则材料中,“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它的本意是一个事物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变得纷繁巨大;引申为任何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尽管在初创之时微不足道,等到将要完成的时候就一定会发展得非常巨大。第二则材料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指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因此,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是那些注重细微之处的人。第三则材料“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于《礼记·中庸》,意思是说,实现 “广大”须与“尽精微”并驾齐驱。也可以解读为,如果“致广大”是战略的目标,那么,“尽精微”就是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实现“广大”的目标必须取径于“精微”,所以,这句话讲的应该是大战略与具体策略的关系。因此,这三则材料讲述的都是“成大事需先尽小节”的哲理。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着重针对“注意细节”展开论述或描写。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单位及至国家,细节的重要性几乎无处、无时不显现在我们面前。细节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我们在写作时,可选用一些中外历史上能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相关事例帮助我们进行论证。作文选刊

立意:

1.细节决定成败。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3.欲成大事者,必尽小节。




欢迎光临 蔡华霈语文网 (http://huapei.66rt.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