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快速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发帖

[反思探究] “鸡豚狗彘之畜”音义辨正

“鸡豚狗彘之畜”音义辨正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 2006年6月),第六单元选有孟子散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有一段关于孟子游说梁惠王,如何实现“王道之成”的论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下注解(P103)[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 鸡猪狗的蓄养。蓄,蓄养。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之畜”。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一册》中有译文,翻译此句为“鸡猪狗的蓄养,不耽搁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
    无独有偶,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 2006年6月)第六单元,全节选了孟子的散文,其中有一篇《齐桓晋文之事》,同样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有一段关于孟子游说齐宣王,实现“王道”后之理想社会蓝图的描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对两位君王论述之话语,除了标点有所不同之外,内容几近相同。或许是太简单了,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文下没有注解“鸡豚狗彘之畜”一句,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五册》中的译文,翻译此句为:“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
    同为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对于几近相同的内容,翻译确不太一样,尤其是“鸡豚狗彘之畜”一句,两处译文可以说大体相异,几乎相互矛盾。到底孰是孰非呢?
    笔者以为,打开这个问题的钥匙是,这个“蓄”字,该如何理解?而关键之处在于文中作为多音字的“蓄”,读音为“xù”,还是读音为“ch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读“xù”时,作为动词“蓄养”讲;读“chù”时,作为名词“禽兽,多指家畜”解。《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也如之;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关于“畜”的解释,①chù,家畜②xù,蓄养。③xù,积聚,储蓄。
    “畜”的不同的注音与解释,好像是同为人教版不同册次翻译的依据所在,那么,“鸡豚狗彘之畜”之“蓄”,到底读音为何呢?这需要我们从整个文段的结构来分析。根据全段,我们得知“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它们是并列结构,孟子先从物质上讲君王是如何“王道之成”的;这与下文的“谨庠序之教”,(孟子)再从精神上讲君王是如何“王道之成”,这两方面正好浑然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整体。因此,这里的“之”,应该全部作为“助词,的”来理解。文中的“畜”与“宅”以及“田”一样,都作名词讲。那么,“畜”读音应为“chù”
     综上所述,人教版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关于“鸡豚狗彘之畜”的注音释义有误,《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一册》的翻译也有问题,若人教版再版时,希望应加以统一,改正为好,以求精益求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