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快速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发帖

[模拟试卷] 漳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漳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如上所说,中国书法探索韵律和形式,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植物——猛虎的利爪、麇鹿的捷足、骏马的道劲、熊罴的丛毛、白鹤的纤细,或者苍老多皱的松枝。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书体”。比如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劲松”的笔法。又如欲通晓中国书法,还必先仔细观察蕴藏在每个动物体内的形态和韵律。每种动物都有其和谐优美之处,这是一种直接出自其生理机能,尤其是运动机能的和谐。一匹腿部多毛,躯干高大的负重拉车之马,有其独特的美,正如一匹光滑灵巧的赛马有其独特的美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动植物的外形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试想一枝盛开的梅花,具有多么不经意的美丽和充满艺术感的不规则变化!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等于领会了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领悟了中国艺术。这枝梅花,即使花朵凋谢或被拔落,仍然美丽无比,因为它还活着,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生的冲动。每一棵树的外形都显示了一种韵律,它源自某种生命的冲动,它要生长,要拥抱阳光,要保持自己生命的平衡;它也源自抵御风暴的必要。每一棵树都是美的,因为它暗示了这些冲动,尤其是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朝某个方向的运动,一种向某个地方的延伸。它并没有想美,它只是想生存,结果却是极端的和谐与令人十分满意的美。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形态,这些形态总是那么和谐、那么富有韵律,变化万端,无以穷尽。换言之,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而非静态的美。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
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中国书法的原则之一,即方块字绝不应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两个对称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该绝对相同。这条原则叫作“势”,代表着一种冲力的美,结果,在这种艺术的范型中,我们有了不少看似不平衡,实际却十分平衡的结构形态。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摘编自林语堂《不懂书法,别谈中国艺术!》)
材料二:
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韵律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像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表现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把“万殊”裁成“一相”,所谓“一相”就是把万物化作“点”、“线”。书法的这种高度概括性,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书法艺术从“万殊”发展成为“一相”,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徐悲鸿曾说:“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这段话说明书法艺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的发展过程,象形文字侧重于客体,即对个别事物的描绘。当书法由具象发展到抽象,重点便转移到点线形式与主体情感之间的联系。但并非完全脱离客观,而是概括地表现自然的运动、节奏,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的目的并不是再现自然本身,而是凭借情感与自然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表现情感。例如借“行云”、“流水”的舒缓流畅的节奏表现人的愉快;借苍松盘根错节的韵味表现人的坚韧不拔。宗白华曾说:“书法反映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物象里或物象与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们对它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对象了。所以在中国书法里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自然节奏、点线运动都是为了表现情感、意蕴。因此,书法的由具象到抽象,艺术的表现力不是缩小了,而是更自由、更广阔、也更含蓄了。
(摘编自晏浩越《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一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韵律理想的崇拜发端于中国书法艺术,要了解中国艺术必须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B.生物的动态美是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能够领悟中国艺术。
C.中国古代汉字从象形的图画,演变为线条的符号,这是一个由具象发展到抽象的变化过程。
D.只有当书法发展到文字点线形式阶段并与情感这一关键因素熔为一炉,才具备了审美价值。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植物为迎合人类欣赏自然和谐之美而呈现出的运动和延伸状态,实则也是它们生存的需要。
B.中国书法追求行云流水的境界,不容更改,所以讲求运笔迅疾流畅、自然连贯的和谐之美。
C.《张猛龙碑》字体似有倒塌之势却又保持平衡的特点,导致它不被纳入中国书法的审美范畴。
D.《只此青绿》的舞者以体态韵律表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书法和舞蹈属同一精神体系的例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中国书法“万物有灵原则”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学习书法时,在广袤的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从深山的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B.古代一位名僧偶见两条大蛇缠斗,都伸长脖颈,颇有外柔内刚之势,有所感悟创“斗蛇”书体。
C.杜甫诗作记述,吴人张旭好写草书,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自此草向度书长进。
D.颜真卿观雨水从屋檐滴落浸染出墙上斑痕,领悟行笔顿挫沉着,开创笔画圆润厚重的“颜体”。
4.材料一和材料二各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评价中国书法“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鸟窠   贾平凹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了一所磨坊,矮矮的一间草屋,挨着场畔的白杨树儿,孤零零地呆着;娘是那里的磨馆,我跟着娘,在那里也泡过了我的童年。
过去了一个冬天,又过去了一个冬天,我们只是呆在这磨坊里。娘是经管箩面的,坐在笸篮边上,将箩儿来回筛着,面粉扬起来,雾蒙蒙的,她不说不笑,也不大变换姿势,眉儿眼儿就像个雪人儿一般的。我是专赶着那毛驴:它的眼睛被布蒙住了,套着磨杆,走着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的屁股,也走着一图,又一圈。石磨“呼呼噜噜”地响着,像在打雷,先还觉得有趣,慢慢就烦腻了:毛驴耷拉下耳朵,一圈比一圈走得慢了,我也走得慢了下来,歪过头去,无精打采地看那窗外的世界。
窗外五十米的地方,有着一棵白杨,是四周最高的白杨了,端端地往上长,几乎没有什么枝股,通身灰白灰白的,尤其在傍晚的时分,暮色里就白得越发显眼,像是从地里射上去的一道光柱。就在那稀稀的几根细枝的顶端,竟有了一个鸟窠,横七竖八的柴枝儿,筑个笼筐儿形似的;一对鸟夫妻住在那里,叫不上名字,是白的脑门、长的尾巴那一类的。它们一早就起飞走了,晚上才飞回来,常常落到磨坊门口,双脚跳跃着觅食;我撒一把麦粒过去,它们却“忽”地飞去了。
我觉得这些小生命可爱了,想它们一定也很寂寞,那么,来和我呆在一起,它们唱歌就有我听,我说话也有它们听了,它们可以一直飞到我的磨盘上,我一定会让它们把麦粒儿吃饱呢。我便从光溜溜的树身爬上去,一直爬到树顶,那里风真大,左右摇晃,使我更觉得这里不安全,就小心翼翼地抱下那个窠来了。用绳儿系着,棍儿架着,我把鸟窠安放在磨坊的门口,想晚上鸟儿回来了,就会歇在里边,赶明日我一到磨坊,就看得见它们了。
但是,第二天我来的时候,那鸟窠里却空落落的;从窗口看那白杨树,鸟夫妻在叽叽喳喳叫着,焦躁地飞上飞下。它们是在哭啼呢,还是在咒骂?我大声地说:窠在这儿,窠在这儿!它们却并不理会。飞过一阵了,双双落在一枝树股上,母的偎着头,欲睡未睡,公的却静静地盯着远方,叽叽喳喳了一阵,便又都飞开去;很快,它们分别衔着一根柴枝儿,又在那梢端儿上,筑起新窠了。
我真有些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么傻呢,它们飞过磨坊,难道没有看见窠在门口吗?但它们还是不停地衔柴枝儿筑窠,一根,两根,横竖交错,慢慢看出有个窠形了。我想,它们一定会疲倦的,疲倦了就会飞进这门口的窠里来的。我再也不去看它们,只是赶我的毛驴,毛驴蒙着眼,走着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屁股,也走着一圈,又一圈。
一天过去了,那窠编好了底。一天又过去了,那窠编好了顶。鸟夫妻已经十分疲劳了,衔一根柴枝儿,要歇几次,才能衔上梢端;但放好一根柴枝儿,就喳喳地叫着,你一声,它一声的。
我很嫉妒它们,但终于内心惭愧了,觉得我不该移了它们的窠,苦得它们又去创业,便将那门口的鸟窠放到白杨树下,让它们不必远路去寻材料;一放下鸟窠,就立即飞跑回磨坊。害怕它们看见造孽的是我。
新窠又筑起来了,筑得比原先那个更好看呢。它们又在上边过它们的日子了,早晨依然是吵吵闹闹一阵,就双双飞了去。天总是晴朗的,有着微微的风,它们一前一后,斜着翅膀,一会儿飞得很高很高,一会儿又飞得很低很低,未了,就又一呼一应,倏尔在云天里消失了。
似乎又过了十天吧,母的再不去飞行了,它终日静静地躺在窠里,偶尔对着磨坊叫那么一声,公的时常飞回来,嘴里叼着小虫儿。我真有些奇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有一次,我正赶着毛驴走,就听见那白杨树上一片儿喧嚣,扭头看时,那只公鸟正扑拉着翅膀,在窠边飞来飞去,挨着那窠沿儿,有了四个红红的小嘴儿。啊,它们是有了儿女了呢。
那儿女是什么模样儿,我看不清楚,我几次要爬上白杨树去捉一只下来,又觉得不忍,就这么天天看着它们:它们快活,我也快活;它们鸣叫,我也呼喊。终于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看见那小鸟儿们了,它们和它们的父母一样漂亮,而且全能起飞,啪啪啪地飞到云里去了。
它们飞走了,差不多的白天里,磨坊里外再没有什么好听的了,只是那无止无休的呼呼噜噜的石磨声。毛驴拽着磨杆,走着一圈,又一图。我跟着毛驴的屁股,也走着一图,又一圈,我不知道这个时候,鸟儿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毛驴渐渐套拉下耳朵,慢下来了,我并不去用树条儿打它,只是问娘:
“娘,鸟儿为什么不住到地上来呢?”
“它们喜欢住得高高的。”
“那么高的,经常有风,它们不害怕吗?”
“不怕,它们很快活;能飞呢。”
噢,我想,它们是不是以为住在这磨坊门口了,担心被我捉住呢?它们住在那高高的树梢上,是愿意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吧?哎呀,那天空全是它们的了,它们是够多快活呢!
“娘,”我又问道,“鸟儿为什么就能飞呢?”
“它们有羽毛的翅膀。”
“那人为什么没有呢?”
“人是要安分的。”
人为什么要安分呢?娘的话,我却听不懂了,想地上有山呀,房呀,湖呀,河呀的阻挡,所以鸟不住在地上吗?天上没有阻挡,空空旷旷的,但人要安分,所以才不能长出羽毛的翅膀吧?!我真想再一次上那白杨树去,住在那窠里,叫那小鸟儿做哥哥、姐姐,叫那老鸟儿做爸爸、娘娘,长一对羽毛的翅膀儿。
娘却骂我说疯话,直催我快赶驴,说再不赶紧,限天黑就不能磨完这些麦子了。我打起毛驴来,毛驴就又一阵紧跑,我也撵着毛驴屁股小不丢溜地跑。但是,毛驴又渐渐套拉下耳朵,一步一步地慢了,我也收下步来,又去看那窗外的白杨树了。鸟儿一家又飞回来,在那里吵吵叫叫地热闹,很快就又飞去了,有两根羽毛悠悠地飘下来,落在树下。
我终不能忍了,再不听娘的斥责,跑出去,在那白杨树下捡起了那两根羽毛,拿回来,一根别在我的头上,一根别在毛驴的臃脖子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对鸟夫妻将窠筑在磨坊旁,是因为这里有棵高高的白杨,而且还有人陪伴而不寂寞。
B.文中多次写“我”跟着毛驴“走着一圈,又一圈”的场景,突出“我”在磨坊里劳作的艰辛。
C.文末写鸟儿一家飞走后,“我”捡起羽毛别在头上,以此表达对心爱鸟儿的深切思念。
D.文中大自然鲜活,小鸟充满灵性,“我”从对自然的观照中获得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动词的使用精炼传神,如“在那里也泡过了我的童年”中的“泡”字,蕴含着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深刻体验。
B.第三段对白杨和鸟夫妻的描写,既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也有细节的生动描述,画面感强,体现出散文之美。
C.“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只知道安分守己,她不懂得鸟儿的快乐,更不理解“我”对自由的向往。
D.本文叙写的“我”与小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虽不复杂,但行文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呈现出一种叙事的节奏美。
8.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题目“鸟窠”是如何统摄全文的。(4分)
9.鸟儿在鸟窠变动前后的表现不同,“我”的心理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八月,戊戌,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召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十月,甲辰,以兴为魏博节度使。兴感恩流涕,士众无不鼓舞。十一月,辛西,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度为兴陈君臣上下之义,兴听之,终夕不倦,待度礼极厚,请度遍至所部州县,宣布朝命。兴行朝廷法令,输赋税。诸军讨淮西久未有功,五月,上遣中丞裴度诣行营宣慰,察用兵形势。度还言淮西必可取之状且曰观诸将惟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上悦丙申李光颜奏败淮西兵于时曲,淮西兵晨压其垒而陈,光颜不得出,乃自毁其栅之左右,出骑以击之。光颜自将数骑冲其陈,出入数四,贼皆识之,矢集其身如胃毛。其子揽辔止之,光颜举刃叱去。于是人争致死,淮西兵大溃,杀数千人。上以裴度为知人。二月,丁未,以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度在中书,左右忽白失印。闻者失色,度饮酒自如。顷之,左右白复于故处得印,度不应。或问其故,度曰:“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券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服其识量。春,闰正月,己玄,裴度至京师,以疾归第,不能入见。上劳问赐赉,使者旁午。三月,丙戌,薨,谥曰文忠。上怪度无遗表,问其家,得半稿,以储嗣未定为忧,言不及私。度身貌不逾中人,而威望远达四夷。四夷见唐使,辄问度老少用舍。以身系国家轻重如郭子仪者,二十馀年。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度还/言淮西必可取之状/且曰/观诸将/惟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上悦/丙申/李光颜奏败淮西兵于时曲/
B.度还/言淮西必可取之状/且曰/观诸将惟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上悦/丙申/李光颜奏败淮西兵/于时曲/
C.度还言/准西必可取之状/且曰/观诸将惟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上悦/丙申/李光颜奏败淮西兵于时曲
D.度还言/淮西必可取之状/且曰/观诸将/惟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上悦/丙申/李光颜奏败准西兵/于时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缗,古代钓鱼绳或者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文中指的是后者。
B.淮西,唐朝根据山川河流将天下分为十道,设有淮南道;淮西原称淮南西道。
C.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是唐代宰相名目之一,始用于唐太宗。
D.文忠,朝廷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谥号又有文武之分,文忠是给武官的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度接受朝廷任命前往魏博,将大笔的钱奖赏给军中的将士,还免除了魏博百姓一年的赋税徭役,将士们备受鼓舞,欢声如雷。
B.淮西军压境,李光颜身先士卒,率领几个骑兵来回冲杀,他身上中了很多箭,却毫不退缩,最终将士们拼死力战,击溃了淮西军。
C.得知中书省的印章丢失的消息,大家惊慌失措,裴度却非常镇定,若无其事地喝酒,最终印章失而复得,人们非常佩服他的胆识。
D.裴度回到京城后,以生病为由待在家里,不接见任何人,唐文宗也不计较,从早到晚,派许多使者到裴度家里慰问并给予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子揽辔止之,光颜举刃叱去。
(2)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
14.文末说裴度“以身系国家”“威望远达四夷”,哪些事最能印证作者对他这两个方面的评价?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岑嘉州①杜甫
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书。
  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②居。
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泊船秋夜经春草,伏枕青枫限玉除③。
  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④双鲤鱼⑤

[注]①岑嘉州:即岑参。②出守江城:指岑参出京担任嘉州刺史。③限玉除:谓久隔朝班。玉除,宫殿台阶。④云安:严武去世后,杜甫失依离蜀,行经嘉州、渝州,至云安时因病滞留。⑤双鲤鱼:指书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抒写与友人分别已久而且音信不通,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情。
B.关塞阻隔,不想竟能同饮一江水,“岂意”两字表露诗人内心波澜。
C.自己从秋至春随船漂泊无处停留,诗人以此倾诉了自己窘困的境遇。
D.诗人虽卧病于青枫,却牵挂着朝廷,诗中流露出希望友人提携之意。
16.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               ,             ”,用对待“誉”
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2)李白《蜀道难》中的“             ”和“            ”两句,分
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烘托蜀道之难。
(3)“樽”指酒杯,也写作“尊”,在古代诗文中多与饮酒相关联,并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话说食物的口味,南北差异是    的话题,就连在小小的吃面问题上,双方也很难达成共识。在南方,面是精巧而细腻的吃食,而在面食重镇西北,如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面是一门共通的语言。不同于南方面食的     ,西北面食显得豪迈而粗犷。西北五省的面食各有各的特色,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在异乡漂泊的南方人,或许会想念苏式面、竹升面,而对于在外奔波的西北人来说,大盘鸡拌面、羊肉面、兰州牛肉面就是他们的念想。
他们先是在路边停好大车,之后拎着大大的保温杯,一路小跑,找个椅子坐定。风尘仆仆的他们通常不看菜单,直接高呼暗号:“来个拌面!”老板们对此已     ,不一会儿,大盘鸡拌面就被端上了桌台。硕大的碗里,演绎着鸡块与面条交相辉映的乐曲,鸡肉鲜嫩,宽面爽滑。搭配上淋着辣油的汤汁,食材和调味料的配合      。对于为生活奔走的西北人来说,吸溜上这一碗面,就是一份宽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亘古不变  精致  了然于心  恰到好处
B.颠扑不破  精致  心知肚明  恰如其分
C.亘古不变  精湛  了然于心  恰如其分
D.颠扑不破  精湛  心知肚明  恰到好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B.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C.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D.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硕大的碗里,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交相辉映成一首乐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自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始,缅怀时刻(Moment of Remembrance)成为闭幕式固定环节。昨晚,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    ①     ,365名演出人员手捧柳枝,汇聚在场地中央,代表一年365天的思念,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台随后变化成一片唯美的绿地,转而大地回春,一片生机盎然。在悠扬的《送别》音乐中,闭幕式主创团队用诗意的表达送别国际友人。
柳枝是柳树的枝条。     ②     ,蕴含着在离别时刻挽留对方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朋友分离之时,远走的一方常常会被赠予柳条作为离别礼物。柳色返青,就意味着折柳惜别时,所以李白在《劳劳亭》中写道:“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如何呈现“缅怀”的概念,     ③     ,不同于以往奥运会上韩国、日本等国运用葬礼、“物哀文化”等方式缅怀逝者,中国冬奥会闭幕式上,张艺谋导演选择了“折柳”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象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过往年代,亲友之间关系热络,走动频繁;近亲或远戚,讲求的都是“越走动才越亲”。这一现象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准则。而近年来,不管是平时还是逢年过节,年轻一代少了和虽有血缘关系但一年见不上几面的亲戚的往来,这一现象被称为“断亲现象”。同时,“宅男宅女”“社交恐惧症”成为时代热词。对此现象,知乎上有人援引王尔德的“自爱是人生浪漫的开端”予以评论,认为这也没啥不好。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质检语文试题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
【答案】D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对材料二第二段“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对象了”“在中国书法里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这两处信息做了关乎必要条件的同义变式转述,但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文章的意思。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可知,在书法由“具象发展到抽象”,由“侧重于客观”发展到“点线形式与主体情感之间的联系”之前,具象的象形文字就已具备审美价值。
2.(3分)
【答案】D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选项是对原文材料一第三段相关信息的推断。原文中说,动植物“并没有想美,它只是想生存,结果却是极端的和谐与令人十分满意的美”,可见,动植物呈现出运动和延伸状态并不是“为迎合人类欣赏自然和谐之美”;B项,因果颠倒,选项对第三段“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一信息做了关乎因果关系的同义变式转述,“不容更改”是果,“讲求运笔迅疾流畅、自然连贯的和谐之美”是因。C项,曲解文意,选项是对第四段信息的演绎推断,因为“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方块字绝不应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所以“不能纳入中国书法的审美范畴”说法有误。D项是对第五段“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等信息的合理推断。
3.(3分)
【答案】C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中国书法“万物有灵原则”这一观点指的是材料一第二段所言“中国书法探索韵律和形式,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植物”,而C项所涉张旭草书精进的原因并非取法自然,不能作为上述观点的论据。
4.(4分)
【答案】材料一主要运用例证法,如列举书法从大自然获得灵感来源的事例。材料二主要采用引证法,如引用徐悲鸿、宗白华的言论来论证观点。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材料一在论证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方法,但从文本看,以举例论证为主: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但以引用论证为主。
5.(6分)
【答案】①中国书法的美就如自然万物的形态,富有韵律,变化无穷,即“穷变态于豪端”;②中国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目的在于表现情感,即“合情调于纸上”。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分析概括文本观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所述“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形态,这些形态总是那么和谐、那么富有韵律,变化万端,无以穷尽”,中国书法“同样是千变万化”,正所谓“穷变态于豪端”。借由材料二第二段所讲“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的目的并不是再现自然本身,而是凭借情感与自然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表现情感”“在中国书法里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正所谓“合情调于纸上”。
6.(3分)
【答案】D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还有人陪伴而不寂寞”理解不正确。从原文第四段中看,鸟儿是否寂寞只是“我”的想法。B项,“突出‘我’在磨坊里劳作的艰辛”理解不正确。文中多次写“我”跟着毛驴“走着一圈,又一圈”的场景,强调的是磨坊里劳作单一、乏味和无聊。C项,文中说“人为什么要安分呢?娘的话,我却听不懂了”“我终不能忍了,再不听娘的斥责”,可见“我”是因为理解了鸟儿,向往自由的天空,才做出别羽毛的举动。D项,文章通过对自然的观照去还原生命的纯粹和本真,从对自然的观照中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一一关怀其他生命即是关怀人类自己,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7.(3分)
【答案】C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节、语言等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选项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C项,“她不懂得鸟儿的快乐,更不理解‘我’对自由的向往”的赏析不正确。从原文“不怕,它们很快活;能飞呢”等处可以看出她不是“不懂得鸟儿的快乐”,而是长期社会底层的生活让她明白“人是要安分的”,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
8.(4分)
【答案】①“鸟窠”是本文的线索,串联起发现鸟窠、搬动鸟窠、重建鸟窠、欣赏鸟窠、向往鸟窠生活等情节:②“鸟窠”寄托了“我”对自由和飞翔的向往,突出本文的主题。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构思的分析鉴赏。散文标题的意义,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本身包含的意义,标题的主旨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标题的作用意义,标题的结构意义。“鸟窠”是全文的线索,分别串联起发现鸟窠、搬动鸟窠、重建鸟窠、欣赏鸟窠、向往鸟窠生活,让行文结构清晰明了。“鸟窠”建于树梢,属于天空,“我真想再一次上那白杨树去,住在那窠里,叫那小鸟儿做哥哥、姐姐,叫那老鸟儿做爸爸、娘娘,长一对羽毛的翅膀儿。”鸟窠寄托了“我”对窗外世界的关心,对自由和飞翔的向往。结尾处“在那白杨树下捡起了那两根羽毛,拿回来,一根别在我的头上,一根别在毛驴的臃脖子上”,表达出“我”对自由与飞翔的向往,突出作品的主题。
9.(6分)
【答案】①鸟窠变动前,鸟儿自由自在地生活,“我”发现它时感到惊喜;②鸟窠搬动后,鸟儿不回旧窠,“我”感到不解并对鸟儿重建鸟窠感到愧疚:③新窠建成后,鸟儿重获自由快乐,“我”也感到快乐并对自由及飞翔充满向往。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题目要求分析作品中鸟儿在鸟窠变动前后的表现以及“我”的心理变化。其中的重点是“我”的心理变化:(1)惊喜与期待。无聊的磨坊生活中“我”无精打采地看那窗外的世界,发现鸟窠时充满惊喜,自以为是地爬上白杨取下鸟窠,期待与小鸟的亲近。(2)不解与愧疚。当小鸟焦躁地飞上飞下,“我”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么傻,不领会“我”的好意,当小鸟辛苦重建窠穴,“我”终于内心愧疚了。(3)欢乐与向往。新窠建成后,“它们快活,我也快活:它们鸣叫,我也呼喊。”与母亲对话后,“我真想再一次上那白杨树去,住在那窠里,叫那小鸟儿做哥哥、姐姐,叫那老鸟儿做爸爸、娘娘,长一对羽毛的翅膀儿。”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自由与飞翔的向往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
【答案】A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B项共有两处错误断点:第一处在“颜”字后,“李光颜”是“勇而知义”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第二处是“于时曲”的断开,“于时曲”是介词结构后置,不能断开。C项共有两处错误断点。第一处错误断点在“言”字后,“淮西必可取之状”并非裴度直接说的话,而是作者的陈述,不应与“言”字断开;第二处错误断点在“颜”字后,B项中已作说明。D项共有两处错误断点:第一处在“言”字后,C项中已作说明。第二处在“于时曲”前,B项中已作说明。
本句的正确标点符号应是:度还,言准西必可取之状,且曰:“观诸将,惟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上悦。丙申,李光颜奏败淮西兵于时曲。
11.(3分)
【答案】D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项中的“文忠”是给文臣的谥号。
12.(3分)
【答案】D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内容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有误。
原文有关内容“裴度至京师,以疾归第,不能入见。上劳问赐赉,使者旁午。”大意应为“裴度到达京城,由于身体疾病回到家中,未能入朝拜见皇上。”可见,他不是“以生病为由待在家里,不接见任何人”。
13.(8分)
【答案】
(1)他的儿子抓住缰绳拦阻他,李光颜举起刀呵斥他的儿子离开。(译出大意给2分,“止”“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如果急于追查此事,他们就会把印章扔到水里或者火里:如果暂缓追查此事,他们就会把印章又还回原处。
(译出大意给2分,“诸”“缓”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根据上下文大致理解句意,然后根据句中的特点,用现代汉语通顺地表达出来。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和虚词的用法,有特殊句式则应体现出来。
14.(3分)
【答案】①裴度在手稿中为太子没有确定而担忧,却没有提及个人的事,说明他“以身系国家”:②四方夷蛮见到唐朝使者,总是问裴度年龄多少,是否还得到朝廷重用,说明他“威望远达四夷”。
(答出第一点给1分,答出第二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文本相关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表述。文中在裴度去世后叙述的“以储嗣未定为忧,言不及私”这件事印证裴度“以身系国家”,另一件事是“四夷见唐使,辄问度老少用舍”,这印证了裴度“威望远达四夷”。
附: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七年)八月,戊戌(十二日),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节度副大使田怀谏)将田兴召回,任命他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十月,甲辰,唐宪宗任命田兴做魏博节度使。田兴感激朝廷的恩典而流泪,将士们没有不欢欣鼓舞的。十一月,辛酉,唐宪宗派遣知制诰裴度到魏博宣扬政令安抚百姓,用一百五十万缗钱奖赏军中将士,对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将士们得到赏赐,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裴度为田兴讲述君臣之间的大义名分,田兴倾听着,整个晚上都没有倦意,他对待裴度的礼数非常周全,邀请裴度走遍他管辖的州县,向各处宣布朝廷的命令。田兴在魏博推行朝廷的法纪命令,向朝廷缴纳赋税。各军讨伐淮西长时间毫无建树,(唐宪宗元和十年)五月,唐宪宗派遣御史中丞裴度前往行营宣扬政令安抚百姓,察看采取军事行动的情况。裴度回朝后,陈述了淮西肯定能够攻取的情况,而且说:“我观察各位将领,只有李光颜骁勇善战又深明大义,一定能够建立功勋。”唐宪宗很高兴。丙申,李光颜奏称在时曲打败淮西兵马。淮西兵马一大早紧挨着李光颜的营垒结成阵列,李光颜无法出兵,便自行毁除本军周围的栅栏,派出骑兵攻击淮西军。李光颜亲自率领几个骑兵冲向淮西军阵列,多次冲进去又杀出来,敌人都认识他,箭像刺猬毛一般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的儿子抓住缰绳拦阻他,李光颜举起刀呵斥他的儿子离开。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拼死力战,淮西兵马大规模地溃退,被杀死了数千人。唐宪宗认为裴度知人善任。(唐敬宗宝历二年)二月,丁未,唐敬宗任命裴度做司空、同平章事。裴度在中书时,左右官吏忽然报告印章丢失了。听到这个消息的官吏大惊失色,裴度却神态自若地喝酒。不久,左右官吏又报告说印章在原处找到了,裴度没有应答。有人问他是什么缘故,裴度说:“这肯定是官吏偷走印章拿去印制文书罢了。如果急于追查此事,他们就会把印章扔到水里或者火里;如果暂缓追查此事,他们就会把印章又还回原处。”部下们都佩服他的见识和气量。(唐文宗开成四年)春季,闰正月,已亥,裴度到达京城,由于身体疾病回到家中,未能入朝拜见皇上。唐文宗派使者到裴度家中慰问赏赐,使者很多。三月,丙戌,裴度去世,朝廷追赠谥号为文忠。唐文宗对裴度没有留下临终前所写的章表感到奇怪,问他的家属,找到一份没有写完的手稿,把太子没有确定当作担忧,不提及个人的要求。裴度的身材和相貌并未超过一般人,但威望却远达周边的夷蛮。周边的夷蛮见到唐朝使者,总是问裴度的年龄大小和有没有得到朝廷重用。裴度像郭子仪一样,都是用自己的身家性命维系国家安危的重要人物,时间长达二十多年。
15.(3分)
【答案】C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此类试题着重考查理解诗句意思、归纳内容要点、评价艺术手法、作者观点态度和诗歌风格特点等能力。“随船漂泊无处停留”的理解不正确。“泊船”的意思是把船停留下来。“秋夜经春草”是慨叹时光流逝的迅疾,停泊云安,转眼之间已是秋去春来。
16.(6分)
【答案】①想念友人之情。与友人久隔两地,音信不通,思念不已。②颇感意外之喜。对友人出守江城颇感意外,对即将共饮一江水感到欣喜。③身世窘迫之叹。时光易逝、岁月蹉跎,身处窘境的诗人心生无可奈何的感慨。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希望友人提携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概括诗歌情感和分析鉴赏诗句的能力。标题中的“寄”字表明此诗是写给友人之作。前两句道出二人分别至今已有十年光景,其间音信不通,抒发了对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第三句至第六句写出关塞阻隔,音信不通,很难见到故人一面,却意外得到岑参出守的消息,想到阔别多年的旧友即将共饮一江之水,内心欣喜。诗歌的最后六句先以“谢朓”喻岑参,以“冯唐”自比,期望他在朝中推介自己。接着,向友人倾诉了自己当前栖泊的窘境,慨叹时光流逝的迅疾,停泊云安,转眼已是秋去春来。而长久地停滞云安,诗人感到很烦恼,但又无可奈何。他借此委婉地告诉友人,自己虽卧病于青枫,却希望得到朝廷任用。
17.(6分)
【答案】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但见悲鸟号古木   又闻子规啼夜月(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示例二: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示例三: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直、酹、匏”等。此外,对情境型默写题,要强化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第(3)题的答案示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自李白《行路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出自苏轼《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
【答案】A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应选用“亘古不变”。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根据食物口味南北差异难以协调的现实特点,选用“亘古不变”更准确。而“颠扑不破”指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适用于理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在此不适用。第二处应选“精致”。精致:精巧细致;有情致,美好。精湛:精熟深通,精微深奥。后者一般指某种技艺十分娴熟,而此处赞美的是南方面食,用前者更适切。第三处应选“了然于心”。了然:了解,明白。了然于心:心里非常明白。根据食客的需求,老板们心里明白并用实际行动作出热情回应,“了然于心”符合语境。而“心知肚明”虽也包含心里明白、心中有数的意思,但强调因特殊原因,不说破,包含城府,在此不适用。第四处应选用“恰到好处”。恰:恰巧。恰好达到了最适当的地步。本处形容“食材与调味料的配合”,“恰到好处”符合语境。而“恰如其分”指说话办事十分恰当,正好达到合适的限度,在此不适用。
19.(3分)
【答案】B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病句及其修改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不仅”放在主语“它们”之前,语序不当:二是“而且”“更”语意重复,属于赘余。根据两个句子主语相同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的原则,排除A、D两项;C项,“而且”“更”语意重复,应排除。
20.(5分)
【答案】①强调重点不同:原句突出“鸡肉鲜嫩”“宽面爽滑”,强调食材的可口,易于调动读者的联想,产生同感;改句突出“乐曲”,只是强调食材的搭配合宜。②衔接效果不同:原句食材的描述,与下文内容衔接更为紧密、表达更流畅;改句的语意落脚点“乐曲”与下文衔接不够严密。③句式选择不同:原句长短结合,表意灵活明快,有参差错落的节奏感:改句为长单句,节奏舒缓,结构虽然紧凑,但表达较原句缺乏生气。综上,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从句子表意内容上看,改句的阅读重点落在“乐曲”一词上,强调食材的搭配,而原句将“鸡肉鲜嫩、宽面爽滑”单独列出,不仅突出大盘鸡面的食材组成、品质上乘,读来多了一份对“鸡肉、宽面”鲜香爽滑的丰富联想。从上下文的衔接效果上看,改句的语意落脚点“乐曲”与下文“搭配上淋着辣油的汤汁”衔接不当,原句“鸡肉、宽面”,与下文内容衔接更为紧密、流畅。从句式选择上看,改句将原句信息重新整合为长单句,句式紧凑,原句采用短句的形式,表意灵活明快,有参差错落的节奏感,读起来较改句更添生气。
21.(3分)
【答案】B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春风“知晓”等人的动作行为。A项,使用对偶、互文手法,以对偶来表达屋子前后到处都是桃李、榆柳等树:B项,本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同样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江山“等待”这一人的动作行为,赋予花柳“无私”这一人的感情色彩;C项,运用对偶、夸张等手法,“千山”、“万径”、“绝”、“灭”相对,突出环境的寂静:D项,运用比喻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22.(6分)
【答案】示例:①在文艺演出环节的缅怀时刻
②“柳”与“留”谐音
③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理解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重点考查简明、连贯、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①处,根据上文推导此处应为闭幕式“缅怀时刻”的相关阐述,以及下文“365名演出人员手捧柳枝…”一句可知述及文艺演出环节,结合二者可推知答案应为类似“在文艺演出环节的缅怀时刻”的语句。②处,联系前一分句及后一分句,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柳”与“挽留”这一含义的关联,由此可推出此处答案应为类似“‘柳’与‘留’谐音”的语句。③处,由上文“如何呈现‘缅怀’的概念”一句,以及下文所述中国与韩国、日本等国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推出答案应为类似“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理解”的语句。
四、写作(60分)
23.(60分)
【简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
本次作文试题材料创设的社会生活情境贴合考生的生活实际,相关社会现象值得考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进行辩证地审视和评论,并以严谨的思维来深入分析,剖析问题根源,进行多元思考。试题的取材聚焦当下社会生态,关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领域,对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刻画描述,旨在引导考生对当代文化建设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考生以青年人的视域,向外关注发展中的中国社会,思考人伦关系领域价值观演变的存废意义,向内观照个人体悟、自我价值,进而提升思想道德,厚植家国情怀,旨在实现“文章为时而著”的导向,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
作文试题材料可以从青年人的视域梳理出两条主线:其一是就亲属关系而言,伴随社会发展,亲戚之间的往来互动、亲疏关系的演变;其二是就社会关系而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人际交往的必要性、迫切性,及人际交往的方式、法则方面认知的转变。由此可以有如下立意:
人际交往是维系人伦亲情的重要且必要的纽带:社会交往是社会人的常态行为、情感需求,应当坦然面对:“社交焦虑”不是病,降低关注莫紧张;不否定“社恐”,不追捧“社牛”,在社会语境下作价值判断,才具有公共意义。“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演变,使社会崇尚制度规则,可以堵住人情偏私的漏洞:相关现象的根源在于经济形态和城市空间变化,社会规则和现实需求演进,顺势而为即可:摒弃人际交往中的繁文缛节,由注重与他人关系的维系向更加关注自身感受体验发展。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URssKx_ix2zKARarLx-Kw 提取码: 5a4c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