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快速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作文训练] 三元思辨类:用奋斗“立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就是“三立”,三者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相互关联。能完成“三立”就可以成为“三不朽”之人,“三立”也就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但是,要想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都有所成就,那是非常艰难的,于是,有人侧重“立德”,有人侧重“立功”,有人侧重“立言”,但依然有人兼而求之。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将做怎样的选择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北宋-吕蒙正《寒窑赋》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易经·系辞下》

作为当代青年,你怎么看待“志”“运”“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或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匠人精神》一书中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这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在任何领域想要成为高手,这三者都缺一本可。

对此你如何理解?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自选角度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识致远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向我们道明“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之领之,方能中鹄”。这不仅是射箭之术,更是人生至理。只有扎实学问,打好基础;发展才能,充实自我;更兼拓宽视野,见多识广,以不俗之见识指引弓箭发射,才能成就不凡人生。

正如其言,学问如弓弩,我们须得打好基础,扎实学问,才能将弓弩拉满。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生的扣子必须一个一个好。”读书亦是如此,在学习的阶段中,要静下心来,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增长学问。站在当下,遥望古今,写下不朽名作《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正是扎实学问,研析古书,夜以继日地学习才得以取得不凡成就。又如作家路遥,正是因为他不辞辛劳地访问大山,了解风俗,积累学识,才有《平凡的世界》广为流传。

学识之上,还得发展才能,才能使人生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奥运冠军谷爱凌不仅有不俗的体育运动能力,更兼有高智商、大才干。她凭借一已之力拿下多个金牌,迅速“出圈”,火遍大江南北,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谷爱凌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才能就像箭头,只有发展才能,方能充实自我,使人生之箭锋锐有力。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箭簇,才有可能“百步穿杨”,一发即中。

在扎实学问,发展才能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才能谱写更加绚丽的人生华章。《劝学》中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间者彰。”我们当假于物也,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识见。回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不正是因为国家领导人有超前的见识,当今社会才得以繁荣发展吗?由此得之,见识对于人生有重要引导作用,我们须以正确的意识来引导弓箭发射,从而命中目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见识致远。《人民日报》有言:“过去的几代青年为中国不懈努力,而今天的我们则有机会把世界当成想象的空间一展拳脚。”由此观之,我们应扎实学问,充实自我以不凡见识之笔,绘就人生蓝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引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并加以释意。学问像弓弩,才能如箭头,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会命中靶心。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辅助构成有机整体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增加学识,提高眼界,才能使用好学问之弩,让才能之镞一箭中鹄。

拉弓射箭,射中目标有两个条件,一是箭的精准度,二是拉弓的力度。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而将力量加强是个长期锻炼的过程,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一处,就是在箭头。所以,才能像箭头,才能是由足够的学问积淀而成的。而不管是学学问,还是才学,都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才可以让学问与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见识是引导,学识是基础,才能是学习的发挥。只有当学习的弓弩弯如满月,才识的箭镞才能飞似流星。

其实,学问、才能和见识都是从“学”中来,要想有丰厚的积淀,首先得确定好目标。有了目标后,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就是靠实力去实现它。有的人学习不够,急于求成,如同弓弦没有拉满就把箭射出去,其结果是射出的箭虽多,但都软弱无力,无一中的。有的人学得很踏实,拉弓很慢,但很讲究攒足力道,箭箭都能中的。

在行文过程中,可正面立意,肯定“学”“才”“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可从反面切入,批判只有学问才华,却没有见识,最终走向歪路的现象。还可以边立边驳、立驳结合,或详正略反或略反详正,综合立意。

立意:

1.以学问之弓、才能之箭,识之以导,造就人生。

2.“学”“才”并驱,以识领之,方能中鹄。

3.学为弓弩,才为箭簇,识为方向,抵达目标彼岸。

2.例文:

立功、立言需立德为先

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博古通今的知识,也可以没有能歌善舞的才能,但决不能没有道德。知识可以去积累,才能可以去学习,但惟有道德一旦失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才会为社会立功,才会有真知灼见!

  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一丝一毫都关乎节操,它不能用钱来买,不能用金子来换。道德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镜子,照出一个人真实的面貌;道德是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了道德,何谈立功、立言?

  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必须时时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情、意、行的统一。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孕妇或小孩让座;随手拣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放进垃圾箱内;为辛劳了一天的父母献上一杯茶,尽一份自己的孝心;帮助同学解答一道难题;用自己的好成绩来报答敬爱的老师;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其实这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只有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好公民。

  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话讲的是古人良好的修养,也是古人重视道德的表现。我们应时时省察自己,改正自己的“恶”,修养自己的美好品德。邓稼先爱国,有大德,为国立功,名垂千古;秦桧陷害忠良,作恶多端,无德,遗臭万年。立功、立言以德为先。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让我们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古人的“三不朽”观念,主要从德行修为、家国贡献、学问造诣三个层面来进行论断,兼顾内外修为。“立德”指的是树立道德典范,“立功”,即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这“三不朽”可以说是人生的极高境界,我们可理解为三个较高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通俗来讲,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都有所成就是对人生最高的要求,虽然难,但也不乏仁人志士能够做到,如袁隆平等学者拥有炽热的爱国情怀,拯救万民的济世宏愿;在学术上有卓越的建树,科研成果能济世安民;并留下了“禾下乘凉梦”等名言,真可谓“立德”“立功”“立言”均是时代的楷模。当然也可以就一个方面谈自己的追求,如追求“立德”,唯有德高,方可谈其他的方面的成就。

行文中,文章的开头应先阐述“三不朽”的内涵,明确表明自己的追求;然后分析新时代“三不朽”的意义,如“新时代的立德,就是以明德为旨归,涵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以正确的价值观陶冶身心、尊崇德行、提升人格”;新时代的立功,就是以深厚的家国情怀、自觉的担当意识和精湛的能力水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新时代的立言,就是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坚守,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言;最后论述青年应如何做到这“三立”,并阐明“立德”是青年之根,然后发出呼吁,呼应开头。

立意:

1.用高标准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2.用奋斗“立功”。

3.矢志不渝地追求“三立”。

4.“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础。

3.例文:

德为重,志次之,运无畏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里所言“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是在强调“志”的重要,“志”从小的方面而言是一天的计划,一个阶段的目标,甚至是人生的志向、理想,有了志向便意味着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对于人而言都该有志向,这是人所共识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确定志向后便可付诸行动和实践,假以时日才可能有收成,志向于人而言无异于精气神主心骨,没有志向的人可能一生碌碌无为。

志向固然重要,但实现起来却需要一些附加条件,除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智慧通达等必备要素,还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可以笼统归结为命运或者时气,正如北宋·吕蒙正《寒窑赋》所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如果说志向是主观而定,那么这里的“运”则属于客观条件。“运”顺有助于志向的实现,但也并非绝对,所谓人定胜天,人力有难为之时,人力也可以创造改写命运的奇迹,因此,这客观的“运”我们要正视,但不可望而却步闻之丧胆,有句名言说得好,当我们改变不了客观时可以改变自己,正如我们左右不了天气的阴晴,却可以调控自我让心有阳光一样。从这个意义而言,人生之“运”并不关键,淡然面对,时运好时我们感恩,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依然可以谈笑风生。

其实个人感觉“志”“运”“德”三者之间后者最重要,人生首先要有志,能否实现听凭“运”气,尽心而无悔罢了。但这“德”总归是必备的,所谓德才兼备德艺双馨都是强调“德”的重要,一定程度而言德应为先导,我们的五讲四美里面说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德首屈一指耐人寻味。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往往更重视“志”“运”,而忽视这“德”育。君不闻孩子不想上学大哭大闹时,有的父母常常生气地教育说:“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可喜的是同济大学有一位博士生却主动利用假期帮助在杭州做环卫工的母亲认真地清扫。“好好读书”没问题,这是实现志向的必需,但什么是好?“好”应该是勤奋刻苦,像环卫工人培养的博士那样吃苦耐劳,要读三观正的书。有爱心,不会瞧不起任何人,懂事、感恩、孝顺、善良;有平等的心,公平公正正直,尊重每一行;热爱劳动,感恩、孝顺、善良;有恒心毅力,唯此才能成才,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创造价值的才;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要乐于奉献,甘于日常,低调做人。教育,理应志向、品德并重。

保持对世界的惊讶、好奇,不断追求真理,人和社会的文化水平才会提高;保持对生命的珍重、敬畏、热爱,保有赤子之心,道德才不会落后于志向之后而造成惨剧。世界若要更美好,人若要更像人,就必要有有志之士来承担此两种重任,吾辈重任在肩,岂可不勉乎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材料作文的能力。

所给材料为三则名言,涉及三个关键词语,要求“作为当代青年,你怎么看待‘志’‘运’‘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或感悟”。从“思考或感悟”而言比较适合写成议论文,“三者”关系意味着不能偏废,必须平行并列而谈,当然三者中可以有主次轻重之分。写作本文难点是理解三者的关系,重点是结合现实生活加以分析,可以联系所给材料中的名言而论,所以写作的前提是理解名句意思。

“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意思是说作为一个男人居生天地之间假使没有一番远志抱负,那就空枉为这八尺男儿了。通俗理解便是告诫我们生而为男人应该有高远宏大的志向,这里限定为男儿,有重男轻女之嫌,所以写作时不必拘泥于性别,应该上升到生而为人就要有远大志向。写作时只要论及志向的重要就行。作为一个有学识有理想的男子,如果不展开自己的志向,成就一番事业,就枉费生为一个人。其实这一句话有点夸张,但它的意思很明确,很激励,也就是想要告诉世人要在有生之年要好好拼搏一番,不作碌碌无为之人。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的意思是即便一个人有直达天际的志气和理想,如果缺少了运气,就不可能自己达成目的。天上的风云变幻无法预测,人生活中的祸患和喜事也随时会到来。蜈蚣有许多脚,走的还是没有蛇快;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马虽然能走很远,如果没有骑手也无法自己前往。每个人都有远大的志向,但是没有机会是无法飞黄腾达的。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吕蒙正提示我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其实这种思想是消极悲观的,不值得在当今提倡,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人生是可以改写命运的。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中“位”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财富、地位、待遇等;“德”,可以理解为德行、修养、学问、贡献等。这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骄纵和狂妄,都不要为所欲为和无所顾忌,以免德不配位后,招引灾殃和招致灾祸。有才华而没有德行注定会失败,有德行而没有才能也注定会碌碌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请铭记:做一个德志兼备的人。

【立意】1.“志”“德”“运”三者兼具,如沐春风;

2.“志”“运”诚可贵,“德”价更高;

3. 无“志”无“运”无害,有“志”有“运”失“德”可怕。

【素材】1.古人有云:“以德服人。”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的历史上,圣贤之人无不德行端正,其次才以才论之。《千字文》《三字经》《第子规》……无不体现着古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四书五经中也多涉及道德的培养,而这些古籍被古人奉为圣贤之书,足见道德的重要性已在先人心中根深蒂固了。而当今的现代社会,人们总将“德才兼备”之人视为人才,“德”仍排列于“才”字之前,其间的深意不言自明。一个人,可以无才,但决不可无德。

2.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回望历史,秦桧,为一己私利,弃国之危难于不顾,致使一个王朝的覆灭。他,陷害忠良,竟将岳飞此等忠臣良将迫害致死。他,若是有道德,哪怕是一丝丝清正廉明之心,又何以令后人唾弃,留下千古骂名?岳飞,尽管遭奸臣小人所害,但他那精忠报国的“德”,又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怎会不万古流芳?审视今日,计算机黑客是网络中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然而,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的黑客的创造者—一个个拥有出类拔萃的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人才,一个个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一己私利,窃取国家机密文件,高价卖给外国,以牟取暴利。他们,因为道德的沦丧,为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个“德”字,卷起历史的风云涌动,掀起历史的惊涛骇浪,震撼着后人的心灵。无数前车之鉴,怎能不令我们对“德”与“才”有正确的权衡和认知?无德无才,虚度一生;无德有才,或平淡一生,亦或为祸他人;有德无才,虽无丰功伟绩,却也受人欢迎,安然一生;德才兼备,人中龙凤,前途不可限量。

3. 只有让品德与文化和衷共济,相辅相成,人才能真正健全,社会才会真正美好。这其实也是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智者、仁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使品德与文化“和平共处”呢?怎样使一个事物,甚至整个世界既真且善呢?说到底,这是一个把握两者间的平衡和度的关系的问题,前人已给我们做了范例。闻一多先生被称为“西南联大的完人”,因为他一方面是一个古典学者,研究离骚、古代神话等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他是一个诗人,是一个民主斗士,他用他的生命去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为后世人竭尽全力,去创造一个更有温度、更光明的世界。在闻一多身上,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一颗至死不渝的赤子之心结合在了一起,同时驾驭文化、道德两轮而最终成为联大的完人。由此及彼,想到古今中外无数的智者、仁者,那个至死还在渴望“更多光明”的歌德,那个以洞穴之喻警醒世人的苏格拉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例文:

匠心之道“守破离”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首先要审准题意,可以使用抓关键词语法,比如“守破离”,再结合关键句子“这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在任何领域想要成为高手,这三者都缺一本可”确定作文观点。关于“守破离”材料中也做了明确阐释,只要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写作并扣住“高手”(成功)来论证分析即可。注意体裁一定要是“议论文”。

要点:要想成为一流工匠,必须经历“守破离”三个阶段。所谓“守破离”正是奠基于师徒关系,通往一流的道路。首先,是“守”。就是跟从师父学习,模仿作为工匠所具备的一切要素,忠实、全力地吸收师父所传授的知识。其次,是“破”。就是全部吸收师父传授的知识,形成坚实的基础,然后在师父的形式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最后,是“离”。指的是从师父那里脱离出来,开创自己新境界的阶段。可见这三个字是有递进承接关系的,“守”为继承学习借鉴模仿,“破”为改革突破变通创新发展,“离”是超越旧有挑战成功匠心独运。

【立意】1.成功之道,三字真经;

2.匠人精神:从“断舍离”到“守破离”;

3.一流的匠人,必有一流的心性;

4. 大道至简如何守破离?

【素材】1.《匠人精神》是日本木工业传奇秋山利辉的大作,其创立的“秋山木工”的定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等。秋山先生强调“先德行,后技能”、“己成,则物成”的大道,这与我们的传统精神莫不蕴合。秋山先生创立了一套一流人才的育成法则——“匠人须知30条”,有效磨炼心性和品格,唤醒我们体内的一流精神,为天命而活。

大道不孤,在日本这样的工匠精神比比皆是,《入殓师》里的葬仪师,化妆技艺出神入化,能把各色人等的遗体打扮得如同睡觉时一样;神户的冈野信雄能把任何污损、破烂的旧书修复如新;若林克彦研制的永不松动的螺丝打败了大公司,成为日本新干线的供应商。他们的成功已经超越了技艺层面,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他们用一生的时间、他们用十几代人的投入只做一件事,焉能不精!

2. 守、破、离。守,就是要守住寂寞在选择的道理上坚持走下去;破,即是要保持思考,做到和旁人有不一样的见解;离,就要创新,做到领先别人一步。做事如做人,做人即做事,人在追求如何更高效地工作,在商品社会的规律下,总想着付出更少,回报更高,然而,依然有秋山利辉先生如此的坚持和敬畏“匠人精神”,他用每天101%的努力,达到对方100%的满意和一个喜出望外的惊叹。他不仅敬畏专业,更敬畏人生。技,需要以身体之,心随其上,身心结合才能做好。无论做人,做事,皆应如此。

3. 工匠精神,需要它让我们追求完美。荣宝斋的王玉良大师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夜宴图》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第二份,因为他所做的太精妙,难度太大。他用1667块木板才做成,先打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做成,其坚守细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正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相信有了这样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工匠精神,需要它来让我们解放心灵,摒弃浮躁之气。著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坚守,情怀和修行。她精心端坐,几百个小时做出世人精绝的《百花争艳》,在外国展览上备受称赞。她肯静心做事,如同修行一般地做布艺术,反观我们的制造业,恨不得一个小时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假如有金大师一般的不顾浮躁,只专心做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一定会大放异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