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霈语文网'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21-4-8 09:51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朱元乾

【导读:我是我吗?也许是,无聊、陈旧、贫乏、绝望、痛苦、快乐不过是不同灵魂带来的附属品,在我们的内心始终存在着某些东西,仿佛在招手召唤我们,引导我们脱离桎梏。】

变与不变

席勒曾说过:“人只有在变化时,他才存在;只有在保持不变时,他才存在。”我曾困惑于这句话的艰涩,迷茫于如何将“自我”置身于存在与运动之中。

名声,是悉达多最先拥有的东西。有人享受着众星捧月的感觉,贪婪地搜刮着别人的尊敬与爱戴,可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收获真正的“自我”,甚至迷失了“自我”。正如黑塞所言:“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则不然。”一切并非亘古不变,高贵不过是史诗中的一层华丽的辞藻,微不足道。悉达多证悟了,他想追寻永恒存在的“自我”,以及流淌在内心里的源泉。

欲望,是悉达多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卡玛拉,黑塞不过是将它实体化了。我们享受欲望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在遭受着它所带来的痛苦——一种挥之不去的“瘾”。悉达多在欢愉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同时也收获了如同旋涡般的空虚感,一切不过是浮华的妄想。欲望擒住了心灵,羸弱与渺小逐渐显露,“自我”的光环在慢慢褪去,直至消失在了沧海桑田中。

亲情,是悉达多觉醒路上的最后一道关隘。家人永远是人心中欲弃不能的软肋,我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也应接受它的殇。儿子的离开始终牵扯着悉达多即将飞升的灵魂,他害怕自己与这个世界所建立的一切联系从此烟消云散。他流连这根丝线,就像捧着至宝一样,然而最后线断了,只剩下永恒的“自我”与多变的世界。

凝望着悠长的河水,有限被拉成了无限。水奔流不止,永不停息,自始至终保持全新的姿态来示人,但与此同时,它始终留在原地,每一瞬间都能达到永恒。摆渡人是最好的安排,超脱于凡尘之外,又置身于红尘之中。悉达多以不起眼的身份,渡自己、渡他人、渡灵魂,将变与不变、“自我”与“无我”通过河水相联结,最终纳入世界这个整体之中。

灵魂与肉体

他將灵魂嵌入苍鹭之躯。

他的灵魂钻进胡狼的尸身。

他是动物,是尸身,是石,是木,是水。

悉达多将灵魂注入万物,经历死亡、腐朽和尘化,品尝了轮回阴暗的醉意。我羡慕这种禅定,让灵魂在自然中永存。

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行走在一条空洞悠长的路上,前方像罩着一层黑膜,诡秘莫测,随后薄弱的光被抽走了,只有滴答滴答的水珠的声响。一切变得极为真实,又极不真实。我能清楚地感受到未知与黑暗所带来的压迫感,但我的身体却沉重得如一块铁器,深深地嵌在原地。很快,一切又恢复了原状。

菲利普·普尔曼深信宇宙“有生命、有意识、有意义”,而我更愿相信这是因为宇宙里面存在着千百万亿鲜活的灵魂。

灵魂是一种向导,它驱动着肉体。正是因为有一个不断追求的灵魂,悉达多才会选择不断告别。然而不同的灵魂给予的指令是不尽相同的。与其肉身同时来到世间的灵魂所追求的是潜藏在茫茫宇宙中的“阿特曼”,后来驱策他的又有渴求名利、金钱、肉欲、亲情等灵魂,而每个灵魂所掌管的欲望截然不同。当下一个灵魂侵入他的肉体,前一个灵魂所带来的欲望便会被他抛弃。在现实中,我们也无法逃离这种模式,所谓的“喜新厌旧”便是不同灵魂引导下的产物。

寻找“阿特曼”

悉达多耗尽一生所寻求的“阿特曼”,是游离于万物之外的“自我”之灵魂。它是苍鹭,是胡狼,是石,是木,是水,是一切。“可阿特曼在哪里?去哪里找它,何处是它的居所?它永恒的心房在何处跳动?”悉达多的疑问,也便是我的疑问。在漫漫的生命长河中,他听从了肉体与灵魂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与财富,去贪慕虚荣,陷入最羞耻的绝望,最终又剥离一切,并成为一切。现实远比故事残酷,欲望是我们存在于社会的根基,也是灵魂流浪的原因。它们寻找着新的宿主,贪婪地汲取因欲望而产生的记忆。

悉达多凝望悠长的河水,每一眼即是永恒,每一眼又都是新生。所谓的“阿特曼”不过是脱离了肉欲的灵魂,它在宇宙间飘荡,借宿每一个经过的躯壳,可它的本体却始终在苦苦地等待着它的归来。

“重要的不在于找到意义的结果,而在于找意义的过程。因为在无尽的寻找中,你暂时抓住了意义的本身,暂时掌控了生活。”这是萨特对于存在的阐述,它也同样适用于灵魂寻找的过程。漫长的寻找过程,其实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因为在决定之初,你就知道结果:“阿特曼”无迹可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追寻,去获取追寻途中所得到的记忆。

我是我吗?也许是,无聊、陈旧、贫乏、绝望、痛苦、快乐不过是不同灵魂带来的附属品,在我们的内心始终存在着某些东西,仿佛在招手召唤我们,引导我们脱离桎梏。

【外一篇】
“擦边球”也是好球

焦仁贵

啥叫擦边球,词典的解释是: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喻以贬义:按规矩办事,禁止打擦边球。

首先,这比喻风马牛不相及,无性可比。这喻意是有违本意的。物理的擦边球,是竞争中胆识和运气的体现,能赢得褒扬、获得掌声的。不管是篮球擦边球,足球擦边球,乒乓球擦邊球,都是以掌声雷动、呼喊叫绝而收场的。而且,相对于规规矩矩的进球,这跌跌撞撞,歪歪扭扭,连滚带爬进去的擦边球,往往更令球迷惊讶狂喜,它更多体现出一种追求极致和自信的精神。这正是观众看好和欣赏的。

试想,如果球场上否定擦边球,观众以正中球论英雄,会是什么结果?队员持球,一步三思,投不投,投了中不中,中了会不会擦边,擦了边得分还是丟分,恐怕持球途中,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别说正中,连擦边也无望了。

物理的擦边球,判之有线,断之有边,衡之有界,界限分明,一目了然。擦边了,只要进球,就是好球。足球、乒乓球仍是它的一分,篮球仍是它的二分或三分,没人会减它半分,更没人宣布擦边球无效。有人会因它的悬乎勉强,小瞧它,藐视它吗?没有。一样的掌声送给它,甚或更烈。

喻出来的擦边球就不一样了。一旦被指为擦边球,指责、训斥、谴责、藐视、禁止都来了,而且是不容质辩的。你想弄清哪儿擦边了,他会说你狡辩抵赖;你想弄明白啥时擦边的,他会说你强词夺理。总之,擦边球这事,只可受之,不可辩之。说你擦边了你就擦边了,没擦边也擦边了。因为本就没边没界,全凭嘴说呢,你岂敢跟他较真。

被比喻为打擦边球的人有多少呢?大凡制度、规章、法律、条文、规定、规范、章程要求人所遵守,或不可违反的,都可能有擦边球出现。凡被戴上擦边球这顶帽子,便成了狡猾的人、偷机的人、钻空子的人。他那擦边球,便被疑出花花肠子,析出各种动机,他便成了所在范围危险的人,不得不防之,交往谨慎之。

赛场上众目睽睽之下的进球谁也不敢否定,胆敢有人判擦边球无效,观众都不答应。喻出来的擦边球,猛一听似乎并没有否定,但就怕有人从动机上慢慢否定,如说动机不纯呀,个人主义呀,缺乏大局呀!你说这擦边球还是个好球吗?

这样一来谁高兴呢?当然是那些打球不沾边的人,欲进球而无胆识的人,甚或不打球而炫耀球技的人,他们可有了讽刺挖苦的噱头,哈哈!擦边球,有水平!那些跃跃欲试者,那些冲攻猛打者,那些自信满满者,那些勇往直前者,无不警而戒之,教训铭记。

擦边球打错了吗?他们应该如此被否定吗?如此对待他们,公平吗?首先在逻辑上讲不通。否定打了擦边球的人是以正中球来作范的,意思你不应打擦边球,应打正中球。猛一听似乎没错,但否定擦边球,其实是一种形进实退的做法,后果是危险的。

假如生活中有一个治者所盼、民众所向的圈,我们称之为文明圈,圈内的人享受着各种荣誉称号,圈外的人被以批评、教育、训斥、指责、处罚,甚或各种手段强其入圈。那入了圈的擦边人,该享受哪种呢?是享受尊崇呢,还是被训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前者,而不应是后者。因为他们是圈内人,尽管被视为擦边的圈内人,也终是圈内人。有些人的善意大摡是把他们往圈中赶赶,圈边危险,容易出圈。如果用这种“鞭打快牛”的方法赶,大概赶不到圈中,怕是会赶到圈外去的。

擦边球是一种贬低、歧视的比喻,喻之于生活更乏恰当。凡入生活文明圈的人,其目标是文明,擦也只是迈向文明的过程,这样的目标不应被怀疑,更不应该被嘲笑。应该用对待物理擦边球的态度和方式,对待生活中的擦边球。相信鼓励的作用会大于嘲讽,而文明期待的是掌声。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