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霈语文网'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16-10-10 22:20

2017年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1)掌握方法

一﹑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二﹑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

如:

  范增 数目 项王

(2)如何划分句子成分?

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作用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宾语——是动语支配、关涉的对象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状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语

(定)+主+〔状〕+  谓+(定)+   宾(或+补

第一步可先从中分出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

我‖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

第二步再找出主语部分的中心词——主语与谓语部分的中心词——谓语;

我 ‖ 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

第三步分析有沒有宾语及定语、状语、补语等各种成分。

我  ‖〔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

(3)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1.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2.总理那高大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3.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                                                                             

4.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4)句子成分划分方法:

1.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2. 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3.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4. 定语:用在主语、宾语前面,起限定作用

5. 状语:用在谓语前面,起修饰作用

6. 补语:用在谓语后面,起补充作用

重难点解决过程

三.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追亡逐北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进:所进入的地方   见:所见到的景象

•  于是余有叹焉。

(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将军身披坚执锐

以小易大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小学而大遗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常在于险远。

(三)数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

(数词“一”看作名词:一座山。厝:安放、放置)

总结:从句子成分来看,凡是处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活用为名词。

四 .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驴不胜怒,蹄之。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吾师道也《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

        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代词前的名词

        名词后的名词

        副词后的名词

往往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练习: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3、策蹇驴,囊图书。

4、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

战之士。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火尚足以明也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三)数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即用作动词。

例如:

   (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统一。

(2)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译文:借道一次就叫过分了,难道可以借道两次吗?]

(3)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存有二心时抓获他,服罪了便释放他。]

总结:从句子成分来看,凡是处在动词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形容词、数词都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好了官民的户籍,封存好官府的府库)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人们所称的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南面来命名的)

2、副词作状语 +名词

汉水又东。(汉水再向东流。又,副词,再。)

3、能愿动词 +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5、“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放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规律总结

1、朝歌夜弦  《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3、朝服衣冠    《谏太宗十思疏》

4、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规律:名词后有宾语,则名词活用为动词

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6、吾师道也…… 《师说》

规律: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8、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规律: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9、云霏霏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1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

14、江水又东(《水经注》

规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5、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16、扣弦而歌《赤壁赋》

规律: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在草野中奔走,在露水间宿营,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规律总结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日削月割。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规律1: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规律2: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二、动词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翻译时,在动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总结:以上为动词活用的两种情况。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

三.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一)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形容词若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将军身披坚执锐。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君安与项伯有故?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楚国那边坐着项伯,他是项羽的叔叔,一向和留侯张良交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将心力、眼力、耳力都(集中起来),也没有办法(感受到那其中的)响声。)

四、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表示使动用法的动词常是不及物动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

秦王恐其破璧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之你)明民,将以愚之。(《老子》)(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不是用道去使老百姓聪明,而是用道使他们愚蠢。)

(三)名词活用为使动,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先生的恩情,就像使死人复生,让白骨长肉一般。)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齐威王欲将孙膑。

五、意动用法

主观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作有 “认为”  “以为” 意义的动词 ,表示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一人横行天下,武王耻之。(《孟子。梁惠王下》)

成以其小,劣之

渔人甚异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1)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庄子。秋水》)(那么,我把天地看得很大,把毫末看得很小,行吗?”)

(2)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二)名词的意动,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

1、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2、吾从而师之。

3.孟尝君客我。

4.粪土当年万户侯。

六、数词的活用。

数词可活用为动词,也可活用为名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动词,统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一,名词,一统。)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